应对全球经济衰退 工具工业要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进入新世纪以来,得益于总体良好的全球经济环境,我国国民经济获得新一轮的高速发展。机床工具行业广大企业也经历了长达5-6年的兴旺发展期。到2007年,和上世纪末相比,数控机床从1.4万台增加到12.32万台,产值数控化率达到43.7%。与此相匹配的高效硬质合金刀具占国产刀具销售额的比重亦由上世纪末不足15%提升到40.3%,这些数字表明,中国机床工具行业在发展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正在努力提高素质,缩短与现代制造业需求的差距。
但是,美国的金融危机使国际经济形势出现了动荡和变化,从而产生了对我国经济发展预期的担忧。大家在问:中国经济的高速成长怎样才能持续下去?业内人士则更为关注我们机床工具行业的良好发展势头能否得以保持。对此,我想就我国工具市场的发展现状,以及今后10―15年的中、长期发展前景提出一些看法;并就中国工具工业的广大企业如何在新的宏观经济变局中,根据市场的发展需要,结合自身条件,适时地调整发展目标,采取正确的发展战略,保持企业持续稳定发展,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在进入正题以前,首先我想就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发展减速以国内经济发展出现的困难和不确定性等宏观经济层面的问题,作一些分析和介绍。
1 中国当前面临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
1.1 国际经济形势
美国次级房贷坏账引发的金融危机并由此导致的全球经济下滑,震动了世界。今年三季度,以雷曼兄弟公司倒闭为标志,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愈演愈烈,波及到了主要发达国家。这场危机何时见底,对全球经济的负面影响多大,还有许多不确定因素。最近以来,各国政府相继联手采取了一系列强力措施,以防止全球金融和经济出现灾难性的后果。但必须看到,即使救市成功,避免了金融体系的崩溃,但美国资产泡沫破灭对全球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已经无法避免。
现在看来,包括美国在内,全球实体经济运转尚属正常,但虚拟经济领域发生的风暴还是会通过各种方式传导到实体经济,导致全球经济出现衰退的危险增长。例如:由于信用紧缩,银行惜贷,会使一些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而倒闭;房价下跌,还贷压力增加,而影响消费的增长。此外,由于金融危机使得大量金融资产转入大宗产品的期货市场,造成以石油、黄金、粮食、原材料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大幅波动,使得中国以及以生产实物产品出口为主的发展中国家,输入型成本推动的通胀压力空前加大。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经济已深深地融入了世界经济之中,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风暴将从各个方面,直接或间接的对我国经济产生影响,对此我们必须有充分的研究和估计,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应对。
1.2. 国内经济形势
温总理在年初曾经说,今年也许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难在哪里?难在国际、国内经济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难在国内经济既要保增长,也要压通胀。每年新增1000万人就业,不发展不行。难处在于找到一个平衡点。现在三个季度过去了,国际上,美国金融危机虽未见底,但已轮廓初现,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日见明显。国内经济可以说宏观调控初见成效,9月份CPI降至4.6%。经济增幅有回落,前三季GDP增长9.9%,但仍在政府设定的8%目标之上。股市、楼市出现理性回归,但是否回得过头了,各方意见纷纷。但看看美国次贷危机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我们就能理解政府宏观调控的意义所在了。
在这轮国际经济动荡中,我国经济发展暴露出来的最大问题,是长期运行的出口导向型经济结构存在重大缺陷,它对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构成的威胁已经无法回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承接了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促进了经济发展,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三十年的发展经验也告诉我们,中国承担“世界工厂”的角色,不是多多益善,而是应该有个限度的,这个“限度”就是资源环境的制约。现在我国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的问题已经日益突出,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这种情况延续下去,必将造成国内社会环境的恶化。客观地说,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模式在改革开放初期也许是不可避免的。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总量的扩大,这种发展模式引发的资源、环境和社会代价日益不堪承受。实际上,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中央就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方针。这几年,中央又更加全面的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来指导经济发展全局。但是,十几年来,发展方式的转变十分缓慢,原因在哪里?现在大家都认识到,深层次的原因是体制性的,是改革开放不到位的问题。此外,也存在认识上的原因。尽管道理上懂得经济结构必需转型,但真的做起来,行政当局和企业界往往下不了决心。一刀砍下去,外贸企业几千万工人失业怎么办?生怕出乱子,因而形成了得过且过、贻误战机的后果。
现在美国发生金融危机,资产泡沫破裂。欧洲、日本也面临类似问题,人们没有钱来过度消费了。所以,我国经济受到的第一个冲击就是外贸出口受阻。今年前三个季度,我国出口名义上还保持在增长22.3%的高水平,但一些经济学家估计,扣除了价格上涨和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后,实际出口增长要低得多。例如,我国工具行业前三季度出口,按美元计增长16%,但按人民币计并无增长。
所以,我们从这次全球金融风暴和经济动荡中应该汲取的第一个教训是,过度依赖出口的经济模式存在很大风险,随着经济的发展必须适时调整经济结构,大力拓展内需是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第二个教训是,出口下滑最快甚至倒闭的企业,大多是没有自主品牌和创新能力,完全置于跨国公司的控制下,在危机中遇外商撤单就无力自救的企业。所以说,推动自主创新是保证经济平稳发展的战略需要。
很多经济学家认为,金融风暴是坏事,但它是一个楔机,可能推动和加速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也许变成一件好事。这也是我们在下面将要提出的中国工具工业中长期发展战略思考的出发点。
2 中国工具工业中长期发展战略的再思考
2.1 中国工具工业的发展现状和突出矛盾
中国工具工业的发展现状,可以说是全国宏观经济的一个缩影。一方面,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这种发展还伴随着质的提高。势头十分良好。
但应该看到,当前在工具行业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资源消耗型的粗放式发展。2007年,我国高速钢消费8万吨,硬质合金消费1.65万吨,这两种工具材料的消费均占世界消费量的40%。但是,我国切削刀具的销售,却只占全球总量的15%。这个反差,充分地反映了行业发展的粗放程度和资源的严重浪费。
以上情况说明,在我国工具行业,浪费资源、低水平扩张、粗放式经营的现状,仍然十分严重。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已刻不容缓。
2.2 中、长期发展前景预测――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工具市场
在讨论工具行业结构调整的思路以前,先来分析一下我国工具市场的发展前景。
制造业的高速发展,使我国切削刀具市场发展潜力巨大,总量有望超过德、美、日。为我国工具产业的调整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充分的运作空间。
我们认为,尽管全球经济会有周期性变化和动荡,但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大格局不会出现逆转。目前,中国制造业的产出价值量大体介于日、美之间,但实物产出水平已大大超过日、美。我国的机床消费量已连续五年居全球第一(2007年的情况见下表)。
表 2007年主要国家机床、刀具消费对比(单位:亿美元)
机床:中国161.7-日本76.2-德国72.5-美国61.7
刀具:中国28-日本35-3德国0-美国33
上表中的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制造业的巨大规模。2007年我国机床拥有量已达500万台,远远超过发达国家。其中数控机床达60万台,数量和日、美相当,但档次偏低。在发达国家,采用高效刀具来发挥数字化制造技术的潜力已成共识。每年的刀具消费,均在机床消费的50%左右。而我国,刀具消费仅及机床消费的20%。说明在我国刀具消费中,廉价低效的传统刀具仍占主流,机床功能远未充分发挥,制造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潜力很大。这也是中国工具工业的用武之地。开发中国刀具大市场的金钥匙就是发展现代高效刀具,来替代廉价、低效的传统刀具。广大行业企业要对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又要增强忧患意识,加快调整步伐,把潜在的中国工具大市场开发出来。
2.3 应对新的挑战,中国工具企业要加速结构调整的步伐
前面的论述,主要想说明两点。一是我国工具行业当前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需要解决。二是在国内制造业强劲需求的带动下,中国工具市场有巨大的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根据这两条,我们提出工具行业中长期的发展思路是:加速结构调整,解决突出矛盾,满足市场需要。根据这个思路,我们对工具行业广大企业在结构调整中的战略选择和战术安排,提出如下建议:
(1)现代高效切削刀具
国内有条件的工具企业,都要把发展现代高效刀具作为战略主攻方向。现代高效刀具中,硬质合金刀具是主力,也包括正在发展中的超硬刀具和特定领域的高速钢刀具。现代制造业的发展中,提高加工质量和效率是永恒的追求。现代高效刀具就是为这种需求服务的“高精度、高效率、高可靠性和专用化”的刀具。我国有一个正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制造业,如汽车制造、发电设备、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大型精密模具、重型通用机械、船舶制造、兵器工业等等,都在以强劲的势头向前发展,为工具工业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国内市场。虽然我国制造业也会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近期内增长速度会有所放缓。如今年下半年我国刀具市场已出现了需求下降迹象,但下降较大的主要是出口企业外销受阻,国内市场下滑较大的是低端产品,对高效刀具的需求尚无明显变化。总之,这种由外部影响造成的困难,在一段时期内会导致我们的发展增速放慢。但工具企业若能利用这段时机,抓紧结构调整,挺过这一关,从中长期看,内需的前景良好。这里举一个例子。在我国能源结构调整中,风电机组发展加速,2007年就翻了一番,增加了近30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并且2015年前都将保持这个速度,以后发展还会更快。目前国产风电机组主流产品单台功率600千瓦。从发展趋势看,发达国家已普遍采用1000千瓦以上机组,2000~5000千瓦机组也已投入商业运行。所以,我国风电产业既面临需求急剧增长的挑战,又面临大型机组复杂制造技术的挑战。对高效刀具需求之迫切,可见一斑。所以我们认为,发展现代高效刀具,在战略上必须坚定方向,不能优柔寡断,贻误战机。当然在战术上要实事求是,循序渐进。国内已经有一批先行的工具企业,在这方面摸索出了很多值得借鉴的有用经验。例如:从生产传统刀具转向发展现代高效刀具,首先要转变观念,把满足制造业的需求、强化服务放在第一位。在方法上要从替代进口入手,仿创结合,逐步扩大战果,走上自主创新之路,在不断夯实基础的过程中,滚动式向前发展。对每个具体企业,还需结合自身条件,扬长避短,确立有限目标,走小而专、小而强的道路等等。
我想特别强调的是,现代高效刀具的核心价值所在,是帮助制造业提高质量和效率,从而提升竞争能力。抽掉了对制造业提高服务水平这个核心,把现代高效刀具错误地理解为把刀具材料换成硬质合金或更好的材料就行了,不在“三高一专”上下功夫,继续生产千篇一律的东西,是肯定要失败的。这一点要引起业内人士警觉,要防止在发展高效刀具的过程中“穿新鞋,走老路”。
(2)传统高速钢标准刀具
随着现代高效刀具的发展,在西方发达国家,传统高速钢标准刀具的使用量已降到25%~30%。在我国,传统刀具的生产比重占60%(出口低档家用刀具不计在内),使用比重已降至50%以下。而高效刀具则供不应求,大部份由进口解决。
在全球范围内,传统刀具在制造业使用的比重虽已逐步减少,但在国内仍有相当市场,国际上亦有一定需求。而我国主要工具企业生产的标准刀具,质量已能做到与国际接轨,性价比则大大高于国外同行。所以,在相当时期内,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仍能有所作为。但必须认清,大趋势是传统刀具总体需求在下降。所以,要严格控制总量,在丰富品种、提高质量、强化服务上做文章,使其性能水平逐步向现代高效刀具靠拢。这一步走好了,既可以保持国内市场占有率,并有机会进入国际制造业的中低端市场。但在海外市场的开拓中,要吸取家用刀具出口的教训,要摆脱跨国公司控制,在自创品牌、自主开拓、面对用户、强化服务上下功夫。我们注意到,在国际上,处于“第二方阵”的部分日、韩工具企业,开拓海外市场,也是以优质标准刀具开道,首先以优势性价比进入欧美中低端市场,随着实力的增长,再逐步向高端靠拢。这种渐进式的方针,都取得了成功,值得借鉴。
(3)低档家用成套切削刀具
近年来,这类刀具生产规模的恶性膨胀,可以说是在国家出口导向大政策庇护下形成的一个怪胎。应该指出,低档刀具盲目大量出口,和纺织品、玩具、民用电器等大宗商品出口在性质上不同。后者是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涉及我国数千万人的劳动就业,对内对外是互利双赢的事情。但低档刀具出口完全与此不同,其数量大大超过实际需求,以超低价助长进口国挥霍式的消费,在国内只涉及5~6万人就业,基本无利可图,但对国家资源和行业发展造成的破坏却十分严重。所以,在这个领域的企业家要认清利弊,自觉转型。建议国家也要强化政策导向,切实纠正低档刀具的畸形发展,减少其对市场的干扰破坏,保证我国工具行业升级转型顺利进行。
3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中国工具工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保证
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是由于实行改革开放的结果。今天,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要保持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只有坚定不移的进一步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道路。这是中央给全国各行各业指出的大方向。
结合工具行业的情况来思考,我想说一说“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这个大政方针对我们行业发展的前途和命运是多么相关、何等重要。
3.1 市场化改革不彻底,是中国工具行业发展方式转变缓慢的根本原因
从九十年代中期中央提出转变经济增长发展方式的指导方针,到现在已经十几年过去了。为什么在我们工具行业,这个转变进展不够大,不够快?粗放式的发展方式在工具行业仍占主流?
我们来分析以下几种现象,十几年来,一直困扰工具行业的发展和进步。原因就在行政权力代替市场,配置行业发展资源造成的后果。
第一,劣质低价工具,数量恶性膨胀,浪费宝贵资源,破坏市场秩序,又无利润可图。为什么愈演愈烈?因为对地方GDP有贡献。
第二,国有控股企业,在工具行业数量不多,但实力很强,承担着保障制造业需求的重任。在行业中,它们最有实力发展现代高效刀具,但实际上这些企业的结构调整升级步履同样艰难。因为来自上级行政主管的GDP增长压力,使它们不得不更多的关注眼前利益,继续维持传统标准刀具大批量生产的格局。
第三,近年来,涌现了一大批科技型民营工具企业,发展势头很好,但也因GDP太小,不受重视和支持,不能很快成长起来。
说来说去,都是片面强调GDP惹的祸。这些年来,高档工具上不去,低档工具盲目扩张,其深层次原因,就是GDP和各级政府的税收挂钩、政绩挂钩、利益挂钩。所以,政府官员是否重视一个行业,主要看GDP大小,很少看重要性高低。反观西方发达国家,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的工具企业结构转型,雷厉风行,迅速实施。原因就在他们考量的不是GDP,而是制造业的效率和效益,是企业本身的发展前途。一句话,是市场起着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
说到这里,解决问题的途径就很清楚:必须通过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权力对企业的直接干预,让市场来配置资源。换句话说,从体制上消除行政权力干预的基础,情况会根本改观。
当然,这项改革涉及各方利益的重大调整,需要在政府的指导下,有序、稳步的进行。同时,还要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在政策环境上给予大力扶植和支持。我为什么这么关注政府职能转变?因为和其他行业相比,工具行业的发展受行政的影响更大。原因在于工具企业GDP做不大,是由它的产业特点决定的。目前全球切削刀具销售收入才200亿美元,2007年中国600家规模以上工具企业的销售收入刚过210亿人民币,规模确实不大。但是各国制造业者公认,工具行业在制造业中发挥着四两拨千斤的关键作用,它的社会贡献远远超过其自身价值。以美国为例,每年刀具消费约在30亿美元上下,通过发挥其提高加工效率的功能,每年可为美国制造业节约150亿美元的成本,为刀具本身价值的五倍。
我相信,假如市场化改革到位,各级政府不再控制社会资源的分配,自身利益和GDP脱钩,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管理者。它必定会看到现代工具工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而在各方面给予扶植和支持,也不会为了GDP,对粗制滥造、盲目扩张的行为熟视无睹,一个健康规范的市场环境就会形成,广大工具企业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就有了强大的推动力而加速前进。所以深化改革不是一句套话,它是实实在在决定定各行业前途和命运的关键大事。我们工具行业由于GDP规模不大,在行政权力掌握资源配置的格局下,受到损害更大,更加企盼深化改革带来的发展保障。
3.2 工具企业要从扩大开放中吸取发展的资源和动力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各行各业都在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所以国家大力提倡“自主创新”,从科技创新到管理创新,方方面面,提得十分正确、十分及时。我理解,自主创新作为一种指导思想,就是反对墨守成规,要不断突破自我,有所发展、有所前进。但不能片面地认为,自主创新就是闭门造车,不需要吸取外部资源为我所用了。最近铁道系统发展我国高速轮轨列车的经验,很辩证地说明引进和创新的关系。首先,他们利用我国市场优势,从世界各国引进了当代最先进的高速列车技术,通过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把各国几十年积累的高速列车运行可靠性――这项最可贵的关键技术和经验吸收进来(这是我国短期内无法积累和取得的)作为发展基础,然后进一步有所创新、有所前进。今年8月在京―津城际线上试运行的国产高速列车,速度达到392千米/小时,载客量超过国外同类列车50%,在学创结合上可谓成绩斐然。
所以,对工具行业广大企业来讲,进一步扩大开放,将为我们的快速前进带来新的机遇。对此,我想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第一,我国对外开放已经进入新阶段,从单纯的“引进来”,正在向“走出去”发展,广大企业要把握这个机遇
我国外汇储备今年三季度已达到1.9万亿美元,国家完全有能力拿出一部分资金,以长期低息贷款方式,鼓励企业走出去,通过并购、控股、参股等方式,扩大、加深和国外同行的合作,对推动发展是十分有利的,也是可能实现的。
经济界人士认为,鼓励广大企业走出去,比让国家投资公司拿了大把美元到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去闯荡,风险要小得多,收效要大得多。这项政策已开始在经济界酝酿,工具企业应该积极争取。
第二,对外开放合作要选好适当的伙伴
我认为,在合作伙伴之间必定是双方互有所求,在这个前题下,才会出现优势互补、增强实力,出现合作双羸的结果。
这几年,一些国内的工具企业和不同的跨国公司接触,得到的是相同的回音:合作免谈,要么是兼并或控股。它们肯出大价钱收购,目标不是共谋发展,而是减少一个竞争对手。我认为,得到这样的结果可以理解。跨国公司在中国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完全站稳脚跟,已经没有合作的需要。所以,尽管国内企业很看中跨国公司的实力,很希望与之合作,但成功的可能性极少。反之,国外中小型工具企业成为合作伙伴的可能性较大。它们在技术、管理和成熟的市场经济运作经验方面有优势,但这些企业往往经济实力较差。特别在全球出现金融危机以后,国外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已经出现了更大的困难,我认为,这种情况对中国企业走出去也许是一个绝好的机遇。我们可以通过收购、参股等方式,达到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一方面可以帮助合作伙伴巩固原有本国市场,缓解经营危局。同时又可以回过头来,合作开拓中国工具大市场,取得合作共羸的良好结果。
我认为,采取多种形式深化对外开放和合作水平,是我国工具行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取得成功的一项重要举措。当前,我国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广大工具企业要扩大视野,不停留于在国内埋头苦干,也要充分关注对外开放带来的机遇,认真挖掘和利用好国外的技术和管理资源,帮助我们的事业更顺利的向前发展。
(来源:《工具技术》 作者: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工具分会秘书长 沈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