迢迢育人路 拳拳报国心――刘培德
刘培德教授,福建省福州人。1937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学院。1946年考取中英庚款留学英国曼切斯特大学,1949年初回国,任大连理工大学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大连工学院教授、机械系主任,华侨大学副校长。199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证书、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高校金属切削研究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机械工业刀具技术协会第一届副理事长。教育部第一批批准的机械制造学科博士生导师。培养了我国机械制造专业第一名工学博士。长期从事“金属切削原理及刀具”教学与科研工作,1990年获国家教委颁发从事高校科研工作四十年成绩显著荣誉证书。2008年12月12日逝世。(以上简介由广东工业大学王成勇教授整理)
导师指点登山路 科教育人献真情
刘培德教授是我校建校初期第一批从国外招聘回来的知名学者,我校机械系与机械制造学科的创建者与领导者之一。在国内他是教育部第一批批准的机械制造学科博士生导师,全国金属切削原理研究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我1962年大学毕业后,经过统一考试,很荣幸地成为他的一名研究生。当时,国家经过三年自然灾害和大跃进的教训,开始抓教育、抓科研,规范和加强了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明确实行了导师制。把研究生称为“攀登科学高峰的登山队”,导师就是领路人。当时,师生的积极性都很高。刘老师尽管在机械系的行政管理工作很忙,还是为我们制订了详细的研究生培养计划和方案以及相关的一些规定和制度等,如外语学习、文献阅读、下厂技改、科研出差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平时导师对我们抓得也很紧,坚持每周一次到他家里汇报学习和科研情况的制度。每次汇报后导师总是要作一些具体的指导,特别反复强调研究生更要注意思想品德的修养,注重向工农、向生产实际学习。我每次都把他语重心长的讲话详细地记录下来,再加上其他名人的治学名言,几年下来,编辑了三大本,名曰《导言录》。这个《导言录》在当时研究生中传抄传阅,有较大影响。
导师不单言教,而且身体力行。努力探索我国研究生的培养方法与途径。为了研究生选题,他曾多次到工厂、研究所调研,经常带领我们参加大连市总工会组织的“共产主义协作队”的技术攻关,参加辽宁省先进刀具推广队等社会活动。最终经过反复调研和考虑,选择了专业前沿的“微晶陶瓷刀具的磨损机理”作为论文选题,并亲自去上海与中国科学院硅酸盐研究所签订技术合作协议,制订了详细的研究方案。最使我不能忘怀的是,1963年,一个寒冷的冬天,他亲自带领我和另一位研究生赵柄祯去哈尔滨工具研究所科研出差。当时生活条件较苦,可是导师与我们同吃同住,偶尔还给我们改善一下生活。每天都安排得很紧,白天参观研究室,走访科技人员,重点访问了一位刚从苏联回国的杨振祥副博士,晚间大家坐在一起,抓紧时间翻译与研读杨的副博士论文。当时能借到一本金属切削原理方面的原文学位论文对我们来说是很宝贵的,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到论文的撰写格式都具有很大的学习和参考价值。所以,这次导师带领的出差,使我们感到收获很大。导师当年为我们确定的切削原理研究方向,时至今日没有大改变。只是研究领域更加扩大了,研究专题更加深入了。
刘培德教授培养了我国机械制造专业第一名工学博士。他当年培养的研究生如今有许多人已成为博士生和硕士生导师,他们又在培养更多的博士、硕士。真是“桃李满天下,各擎一片天。”
建立切削新模型 谱写力学新篇章
在经过史无前例的风雨后,科学的春天来到了。1981年全国高校金属切削研究会成立,刘培德教授被推选为理事长。1986年我校机械制造专业被评为第一批博士点,刘培德教授被国务院第一批聘为博士生导师,使他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科研和培养研究生。大连理工大学机械系切削原理与刀具教研室在他的领导下进行一系列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其中切削机理和切削规律的研究一直是重点。
真正意义上的金属切削加工,尽管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但是,切屑是怎么被切下的,技术切削本质和形成机理如何,始终是切削研究者追究的基本理论研究课题。导师带领教师和研究生对国内外已有的M.E.麦钱特、奥克斯莱、李和谢夫等切削模型进行分析和研究,指出旧模型存在的许多不足之处,不能满足现代切削发展的需要,必须建立新模型。应用现代弹塑性理论,并通过多种类型切削实验相验证,提出一种带弯矩新的切削模型。该模型深入地描述了切削过程的本质与规律。第一次定性和定量地阐明了切屑产生弯曲的原因。根据该模型可以对正交切削时的剪切角与切削力进行准确的预报。该模型的论文一经发表便引起切削界的普遍重视,得到高度评价。在新模型理论指导下,进一步研究断屑台对切削过程的影响,确立了切屑断裂的判据。导师的学生胡荣生教授带领他的博士生们为上海宝钢解决了铸钢切削的断屑关键性难题,为国家创造了4000多万元的财富。
在导师带领下的学术梯队,近二十年获得多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为了检阅这个阶段的科研成果,刘培德教授主编了《切削力学新篇》学术专著。该书系统而完整地介绍了他和他的弟子们在金属切削原理和石材加工机理学科在切削力学方面科研的最新成果。该书曾获国家出版署优秀科技著作奖。从1963年高教部在广州召开的技术切削原理校际学术报告会上发表的论文开始,迄今这个学术梯队已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学术专著与专业教材15部,获国家、省、部、委级各类科技奖励共16项。
为科学呕心沥血 对社会忠诚奉献
学科建设是高校长期艰巨的战略任务。我的导师对金属切削原理学科建设可以说是一贯的、全方位的。从讲课、实验、教材建设、科研、培养师资,到国内外学术交流、学会工作,每一个环节都精心策划,积极实施。早在1953年,他便开始积极组织《金属切削原理》教材的编写与审稿、定稿等工作。1977年开始高校拨乱反正,恢复教学秩序,他先后组织全国同行编写与审定《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设计》教学大纲。接着于1978~1994年组织多次《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设计》审稿会、定稿会以及新教材讲习讨论会。在讲习会上,他亲自给来自全国的高校教师授课。由于他对课程内容与要求的深刻理解,讲解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受到大家一致好评。该阶段的教学与教材的交流活动,对提高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设计教学质量起到了示范的积极作用。
导师对切削原理学科方向扩展也非常重视,基于工程的越来越多的需要和我国具有丰富的石材资源的实际,他首先提出将金属切削研究扩展到非金属――石材切削研究的远景设想与具体实施规划。早在出任华侨大学副校长期间,他领导并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石材加工实验室。领导并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石材加工试验锯机。同时招收和培养石材加工研究方向的博士生硕士生。在任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时,他多次提出加强石材加工研究的提案,并取得福建省等多方面的资助与支持。回校后组建了当时较大的石材研发团队。从方案设计到设备加工、调试,他都亲力亲为,终于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用于生产的多锯条大型框架式石材锯机。同时也培养出一批从事石材研究的博士和硕士,发表了一批相关的高水平学术论文,当时在全国掀起了一股石材热,有力地促进了石材加工学科发展和我国石材加工水平的提高。目前,国内石材研究方兴未艾,不能不佩服导师在学科建设上的远见卓识与敢为人先、勇于实践的精神。
1981年全国高校切削研究会成立至今已有二十多年,导师一直是大家拥戴的理事长(后为名誉理事长)。一个专业学会能有如此积极进取、团结协作精神并经久不衰是与理事长的胸怀博大、和谐宽厚、与时俱进、贡献社会的人格魅力密不可分的。
(来源:切削技术网站 作者:大连理工大学62届机械系毕业生 孙宝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