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具行业“十二五”发展前景展望
中国工具行业的发展与国际、国内的宏观经济环境密切相关,因此,在分析中国工具行业“十二五”发展前景之前,先谈一谈当前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应该强调指出,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出现的新形势、新变化,是全球每个国家、每个行业乃至每个企业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中国发展之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是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
1.中国三十年的高速发展得益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历史机遇
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将首次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很清楚,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取得进步的集中体现。我们用三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许多发达国家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这样的成就举世瞩目。那么,取得如此巨大进步和高速发展的原因何在?简言之,就是改革开放使我国抓住了加速发展的历史机遇。这一机遇就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倡导者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它的一个最核心的理念是:实现生产要素的全球化合理配置,达到投资效益最大化。于是,就有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大规模转移产业的浪潮。中国近三十年的高速发展,就外部条件而言,就是这种前所未有的大规模产业转移促成的:通过改革开放,中国巨大的劳动力资源与跨国公司的资金、技术以及营销网络优势实现了完美结合,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中国和全球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互利共赢的良好效果。这就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创造经济奇迹的基本事实。
2.在经济全球化取得巨大成效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日益突显,对全球经济的稳定发展构成严重挑战
当前,三十年来支撑中国和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经济全球化”发展理念与模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挑战。简言之,产业大转移导致各国经济结构失衡、国际贸易收支失衡,引发了一系列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和利害冲突。例如,中美两国就是通过全球化实现优势互补而受益最大的国家,但近年来却在经济、政治甚至军事领域摩擦不断,有时达到剑拔弩张的地步。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以后,中美之间在贸易、汇率、货币、资源等领域的争端更呈愈演愈烈、一触即发之势。对于美国政客出于国内政治需要,经常拿中国说事的做法,我国政府曾不断予以严正驳斥,并指出,中美贸易收支不平衡(实际上也是全球经济失衡)的深层次原因是经济结构问题,需要双方认真沟通,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各自花力气调整好经济结构,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
不管各国政府各说各的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日益突显,必须认真对待。如果不能处理好这些新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将会严重损害各国多年共同努力形成的全球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
3.“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必须面对的一个艰巨任务
(1)发达国家为什么要调整经济结构?必要性和难点在哪里?
以美国为例,通过全球化实现了生产要素的全球合理配置,把中低端产业转移到了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了投资效益最大化。从资本的角度来看,这样做无疑是最合理、最有效的。但从美国国家的角度来看,却必须面对全球化带来的产业空洞化难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引起国内经济倒退、失业率高企。解决的办法是,及时调整经济结构,发展高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以弥补产业空洞化留下的后遗症。应该说,迄今为止,美国仍是全球最具创新能力的国家,是有能力做到这一点的,实际上也在这么做。例如,美国总统奥巴马上台后,立即提出要发展新能源产业,重振先进制造业等目标。但是,这些措施和目标并不是短期内可以见效和达成的,对于解决美国当前面临的一系列紧迫的经济社会问题――收支逆差、债台高筑、失业率居高不下等等,是“远水救不了近火”。在这种背景下,2010年正好遇到国会中期选举,美国政客为了向不耐烦的选民们交代政绩,赢得选票,不惜颠倒是非,把经济上不去的责任推到中国身上。我们应该洞察这种现象背后的真正根源。
(2)中国为什么要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步伐?必要性和难点在哪里?
对于中国来说,三十年来,通过改革开放,融入到全球经济发展进程之中,对中国和世界经济都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功不可没。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以出口导向为特征的发展模式,也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
第一,粗放的发展方式和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张,很快受到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恶化的严重制约。如不改变发展方式,将难以为继。下面用数字和事实来为这句话作一点注解,看看矛盾已经发展到什么程度。
2010年7月国际能源署(IEA)公布的最新数据表明,2009年,中国消费的能源为22.52亿吨石油当量,而美国消费了21.70亿吨石油当量,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能源消费大国。2009年12月,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前夕,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发表了世界温室气体排放国排行榜,中国以72.19亿吨的排放量,超过美国的69.63亿吨,名列全球第一。对于这些数字的确切性,我国有关部门尚有异议,但我国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已是不争的事实。
虽然2010年我国GDP将超过日本,规模达到五万多亿美元(约为美国GDP的三分之一强),但为之付出了巨大代价,能耗和排放总量超过美国,令全球感到震惊。显然,这种粗放的增长模式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突出。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转变发展方式。
第二,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模式遇到了严重挑战。主要表现为:
①金融危机后,欧美各国消费需求将明显减缓。国内经济发展过度依赖出口,风险加大。
②2009年,我国出口总值已超过德国位居世界第一。资源环境矛盾和国际贸易摩擦的风险显著增加。
③我国在低廉劳动力成本支撑下形成的出口竞争力推动了经济高速发展,但却使职工收入、社会保障、居民福利等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加大了收入差距和社会矛盾。
④出口导向型的经济模式,使我国被迫按照国际分工,处于产业链的低端。长此以往,将对我国的产业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4.从全球视角看,中国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步伐,是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和全球经济恢复“强劲、可持续、平衡”发展的需要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发展面临复杂而严峻的挑战,任何国家凭一己之力都无法解决问题。为此,我国政府在今年的G20会议上提出:世界各国要树立“以发展促增长,以合作抗风险” 新的发展理念。一方面,要继续努力推动全球一体化的多哈回合谈判,争取早日达成共识。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目前,在欧洲、北美、亚洲三大主要经济区域中,亚洲经济发展最快,但区域一体化水平最低。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目前亚洲经济区各国合作尽管发展很快,但总体来说,合作水平还处于较低层次。突出表现在,具有强大实力的中、日、韩三国自由贸易区没有实质性进展。关键是,中国、日本谁当头都摆不平,只能让东盟小国牵头,用“10+1”和“10+3”的办法过渡一下,形不成强大的区域联盟。美国本来就对中国的快速崛起心存疑虑,便趁机高调重返东南亚,声称要发挥领导作用,显然会联手日本共同遏制中国的影响力。虽然情况变得错综复杂。但我国从全球和区域发展的战略高度考虑,对外坚持和平发展、开放发展、合作发展的方针不会改变。必须排除干扰,大力推进区域合作进程。
第二,亚洲经济区各国虽然经济增长很快,但内需普遍不足,缺乏引领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对出口存在很大的依赖性。近年来,由于中国和东亚各国经济关系日益深化,形成了以中国为纽带的出口外向型国际生产网络,区域内由日、韩、台湾地区等提供研发和高附加值元器件,东盟各国提供初级原材料和能源,再由中国进行最终组装加工,并以中国的名义出口到欧美市场。由此可见,中国实际上承担了一大块东亚国家造成的全球贸易不平衡的后果。所以,建立强大的东亚经济联盟,关键的一点就是要促进东亚各国转变发展方式,减少对外依赖,创造区域内部需求,形成像区内需求达到54.6%的欧盟(EU)区、区内需求达到62.6%的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那样强大的区域经济联盟。所以,中国必须在转变自身发展方式的同时,带动东亚国家共同参与这一进程。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我国首先要打好“调结构,促转型”这场攻坚战。
我国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调结构,促转型”的方针已有15年历史。但是,由于没有转型的紧迫感,实际上作为不大。时至今日,问题已经积累到无法再回避的程度。2008年9月,美国爆发金融危机,居然使我国2009年一季度的GDP增幅应声大幅下滑到6.1%,比上年同期回落了4.5个百分点。国家采取紧急应对措施,砸下去四万亿资金,实现了当年经济增长“保八”的目标。但过后一算账,GDP增长中有92%靠投资拉动。这件事对我国的深刻教训是:经济对外依存度过大,无法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对此,中央领导指出,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
综上所述,这次“调结构,促转型”是一定要动真格的。各行各业必须重视这一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转折,采取相应的对策,跟上形势的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国制造业的高速发展为工具行业带来的巨大机遇和新的挑战
1.在制造业强劲需求带动下,我国工具市场高速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切削刀具市场,工具企业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
“十一五”前期,全球经济延续了从本世纪初开始的景气周期。在此大背景下,我国制造业获得了新一轮加速发展,出现了对切削刀具的强劲需求,带动了工具工业的高速发展。与“十五”计划最后一年的2005年相比,2008年我国刀具的消费和进出口达到峰值。按国别消费计,我国首次达到290亿元人民币,按当年汇率约合41亿美元,超过德、美、日,居全球第一位。
2009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制造业规模急剧萎缩,全球刀具销售大幅下滑了35%-40%,其中,欧、美、日的刀具市场下降幅度达到45%,我国和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情况要好得多。2009年,我国刀具市场规模缩减了15%,其中国产刀具销售下降15%,进口刀具平均下降幅度也为15%,但出口低端刀具大幅下降了35%-40%,量具出口下降幅度更大。这对我国大量出口低端产品的工具企业形成了巨大压力,我们希望这种压力能够成为推动企业调整产品结构的动力。
进入2010年后,全球制造业对刀具的需求出现了全面回升,我国刀具市场的回升势头尤为强劲。2010年一季度到三季度,国内工具企业销售同比增长50%左右,当然,其中也有上年同期基数较低,以及最终用户和中间商需要补充库存等因素,但这种强劲的增长势头仍然前所未见。2010年我国国内刀具消费预计可以超过2008年的历史最高水平。同时,量具刃具出口也有超过40%的强劲反弹,但由于去年下滑幅度过大,估计今年尚不能恢复到历史高点。从国际上看,全球最大的工具制造商山特维克工具集团(Sandvik Tooling)一至三季度的报表显示,全球需求正在普遍回升。该公司三季度销售按单季同比增长39%,而一至三季度的平均销售同比增长29%,可见呈逐季上升之势。作为全球第二大工具集团,美国肯纳金属公司(Kennametal)旗下MSSG报告,2010年一至二季度销售增长了44%,并指出这种增长是全球性的。日本工具企业的销售也出现了与欧美类似的明显复苏。总的来看,全球制造业从2009年第三季度开始缓慢复苏,至今已连续五个季度稳定上升。跨国工具集团在此次全球经济复苏中的表现具有两个特点:
第一,目前跨国工具集团的主要销售市场仍在欧美发达国家,尽管今年欧洲、北美市场也有强劲反弹,但因去年下滑过大,故今年的销售收入仍与2007-2008年度的历史最高水平相差20%左右。
这种情况说明,全球制造业板块虽然率先复苏的趋势十分明显,但其特点仍属于恢复性增长。复苏模式不是经济学界讨论的V型或W型,而是“平方根型”――稳定而缓慢的增长。从山特维克工具集团(Sandvik Tooling)的销售变化曲线可以明显看出这一点。
第二,以“金砖四国(BRIC)”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恢复和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其重要性日益增大。
“金砖四国”经济的高速强劲增长对工具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但与此同时,面临的挑战也十分严峻,由于各国纷纷看好新兴经济体尤其是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欧、美、日各大跨国工具集团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发展战略中,毫无例外都把扩大在中国市场的销售作为首选。例如,山特维克工具集团目前在中国的员工约有800多人(销售服务人员和生产人员各占一半),计划在三年内增加一倍,可见其大力拓展中国市场的决心。
综上所述,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工具大市场,我国工具企业今后的发展机遇巨大,但面临的竞争也将日趋激烈。
2.面临的主要挑战――我国制造业对切削刀具的需求正从传统标准刀具转向现代高效刀具,但工具行业产品结构调整升级滞后,不能满足现代制造业的发展需要
如前所述,我国工具市场的销售规模已居世界前列,国产刀具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达到65%,从这个数据来看,市场形势还是不错的。但问题在于,国产刀具产品结构落后,在内销刀具中,绝大多数为传统的高速钢标准刀具和水平一般的硬质合金标准刀具,能够满足制造业高端需求的现代高效硬质合金刀具、高性能高速钢刀具和新型超硬刀具只占到15%左右的份额。
综观全国工具行业现状,规模以上的刀具企业有700余家,但能够提供现代高效刀具的企业,仅有大约10家国有控股的骨干企业,还有近20家近年来涌现的中、小型优秀民营企业。所以,从行业整体来看,国产刀具的主要服务对象仍为国内中低端制造企业,高端市场基本上为进口刀具所垄断。而且,在高端刀具市场,我们面对的竞争对手是年销售收入达数亿美元乃至数十亿美元的跨国工具集团。相比之下,我国工具企业的产业集中度很低,骨干工具企业的销售规模大多在5-10亿元人民币(约合1亿美元)上下。从国外的发展经验看,虽然大多数工具企业规模较小,主要在某个特定领域发挥技术专长和经营特色,但龙头骨干企业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每家都是“高起点、大投入、规模化、国际化”的发展格局,具备强大的基础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能力;在为制造业提供成套加工服务方面,其产品和技术有极强的多领域覆盖能力。因此,综观我国工具行业发展现状,产品结构落后、产业集中度低是两大突出矛盾。
中国工具行业“十二五”发展前景展望
1.“十二五”期间中国工具市场的变化趋势
“十二五”期间,中国工具行业的发展将面临一个新的历史机遇期,其特点是:
(1)强劲的国内需求是推动行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与所有新兴经济体国家一样,我国正处于发展的上升阶段,强劲的需求是推动发展的可贵机遇和内在动力。就全球工具行业来说,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的工具市场在2009年大幅缩水45%,而我国工具市场只下降了15%。2010年,全球经济总体上缓慢复苏,工具销售也出现了恢复性反弹,上升幅度普遍达到30%-50%,可以说形势很好。但是,不同国家的发展势头还是有很大区别。我国和其他一些新兴经济体国家2010年的工具销售预计可恢复并超过历史最好水平,而发达国家则普遍还有20%左右的差距,需要三、五年时间缓慢恢复。相比之下,我们面临的历史性发展机遇确实难能可贵,必须紧紧抓住。
展望“十二五”期间的工具市场,全球总的趋势是以3%-5%的增幅缓慢恢复与增长;而我国可望以高于全球平均增速三倍(即10%-15%)的速度继续平稳、快速发展。
(2)国内制造业对刀具的需求将从以中、低端为主向以高端为主转移,对现代高效刀具的需求将明显提速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最近五年来,在我国现代制造业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对高效刀具的需求迅速增长。据有关方面预测,2010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将达到1700万辆的水平,位居全球第一。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汽车工业是使用现代高效刀具的先驱者,又是刀具消费的第一大户,约占全部刀具消费的35%-40%。与此同时,现代能源、航空航天、重型机械、矿山设备以及精密模具等装备工业的高速发展,已使我国制造业大踏步跨入了现代化的行列。制造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我国工具市场的变化动向。工具企业要在今后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把握发展脉搏,及时调整发展战略,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
从国内工具市场的实际发展变化来看,最近五年中,进口高效刀具的增长速度比国内工具市场的平均增长速度高出50%。如果把比较区间扩大到十年,则进口刀具的增长速度要比国内刀具销售的平均增速高出一倍以上。由此可见,我国制造业对现代高效刀具的需求十分迫切。值得指出的是,目前国内还有大量工具企业对这种市场格局的变化反应迟钝,满足于目前国内中、低端刀具尚有一定市场空间的现状,没有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去适应市场发展的新形势。应该清醒地看到,这种安于现状的思想大大增加了企业发展的风险。
如前所述,在后金融危机时期,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跨国工具企业纷纷宣布要扩大在中国市场的销售。有人对此提出疑问说,在中国的刀具市场构成中,中、低端产品占大头,高端刀具有这么大的市场空间吗?对此,山特维克工具集团总裁泰林(Thelin)在分析中国市场时认为,“中国刀具市场的现状确实有高端与低端之分,我们进入的是高端优质刀具市场。因为低端市场销售的硬质合金刀片结构陈旧、性能差,售价比原材料高不了多少,无利可图,我们不会进去。而在中国市场销售的高端优质刀具利润丰厚。问题是,用什么办法扩大市场份额?我们的办法很简单:通过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让用户实际感受到采用优质刀具效益更高,他们就会放弃传统的低端刀具,转而采用优质刀具。这种开拓市场的办法在印度、俄罗斯、巴西和墨西哥都取得了成功,在中国也同样正在取得成功。”国外工具厂商的一些思路和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在我国工具市场的构成比中,高端产品所占份额已从十年前的10%左右上升到目前的40%左右,增长速度很快,照此发展下去,高端刀具很快就会成为我国刀具市场的主流和新的竞争焦点,广大工具企业必须对此有足够的认识和准备。
2.“十二五”期间中国工具行业的发展方针和战略选择
“十二五”期间,中国工具行业应该如何发展?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把前述内容简单概括一下:
第一,从宏观经济层面看,国家提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总体战略方针,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但直接影响到我国工具行业发展方针和战略选择,必须认真贯彻的主要有以下三点: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第二,从工具行业的微观市场发展态势看,主要有以下两点:
――中国已是全球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工具市场。工具行业要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发展机遇;
――中国工具市场的需求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现代高效刀具的增长速度超过传统标准刀具,高端刀具市场将成为竞争的焦点。
归纳以上的分析和研究结果,对我国工具行业的发展方针和战略选择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1)发展方针
――以发展国内制造业急需的现代高效刀具技术为主攻方向;
――稳定传统标准刀具的市场份额:控制总量,增加品种,提高质量,强化服务;
――调整结构,大力缩减低档家用工具的生产规模。
(2)目标市场的战略定位――认清中国将是最大的国际工具市场
高端产品重点主攻国内市场;传统产品巩固国内市场,并在自主开拓的基础上,以优势性价比进入国际市场;大大缩减低档家用刀具的出口规模。
现对以上建议做一些具体说明。
①现代高效切削刀具
国内工具骨干企业以及有条件的工具企业,都应把发展现代高效刀具作为“十二五”的战略主攻方向。这是因为,随着我国工具市场的需求主流从传统标准刀具转向现代高效刀具,国内工具企业必须及时调整产品结构,赶上发展需要,否则将会丧失对国内工具市场的主导权,后果十分严重。
在现代高效刀具中,主力品种是硬质合金刀具,也包括正在发展中的超硬刀具和特定领域的高性能高速钢刀具。应该指出,近年来,随着节能降耗日益受到重视,机械零部件轻量化的趋势十分明显,铝合金等轻金属材料和纤维增强合成材料得到大量应用。金刚石刀具和金刚石涂层刀具的使用量急剧增多。同时,高性能高速钢刀具也在现代粉末冶金技术、涂层技术等先进技术的支持下,从传统刀具中脱颖而出,在一些领域中实现了高速、高效加工。这些发展趋势,都值得我国广大工具企业认真关注。
②传统标准刀具
随着现代高效刀具的发展。在西方发达国家,传统高速钢标准刀具的使用量已下降到25%-30%。不过在我国,应该结合国情和通过比较优势分析,做出切合实际的选择。
尽管在全球范围内,传统标准刀具在制造业的使用比重正在逐步减小,但目前在国内外市场仍有相当大的需求。我国主要工具企业生产的标准刀具,质量上已能做到与国际标准接轨,性价比则大大高于国外同行。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仍然能有所作为,但需要严格控制总量,在丰富品种、提高质量、强化服务上做文章,使其性能水平逐步向现代高效刀具靠拢。同时,还要注重品牌建设,树立市场信誉,提升企业形象。这一步走好了,既可以保持国内市场占有率,还有机会进入国际制造业的中低端市场。我们注意到,在国际上,处于“第二方阵”的部分日、韩工具企业在开拓海外市场时,也是以优质标准刀具开道,首先以优势性价比进入欧美中低端市场,随着实力的增长,逐步向高端靠拢。这种渐进式市场开拓策略,值得我们借鉴。
③低档家用成套切削刀具
近年来,此类刀具生产规模的恶性膨胀,可以说是在国家出口导向大政策庇护下,形成的一个怪胎。应当指出,低档刀具盲目大量出口,其数量大大超过了国外实际需求,以超低价助长进口国的挥霍式消费,出口企业基本无利可图,但对国家资源和行业发展造成的破坏却十分严重。所以,在这一领域的企业家要认清利弊,自觉转型。建议国家也要强化政策导向,切实遏制低档刀具的畸形发展,减少其对市场的干扰破坏,保证我国工具行业升级转型顺利进行。
3.对我国工具行业“十二五”发展目标和措施的建议
(1)“十二五”期间工具行业的发展目标
①大幅度提高国产高效刀具在制造业高端市场的占有率
具体指标:高端市场的占有率从目前的15%左右提高到30%-40%。
②在为制造业切削加工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方面,跨出实际步伐
具体指标:在汽车制造、航空航天、能源设备等现代制造业,选择若干典型零件生产线,在加工技术和切削刀具方面实行全方位服务,积累为制造业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实战经验。
上述两个目标中,关键是第一条――提高高端市场占有率,而第二条――积累为制造业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实战经验,目的是要改变目前零敲碎打搞“进口替代”的被动局面,为提高高端市场占有率打好基础,是一个辅助目标。还需要说明,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国制造业的装备技术各有所长,因此,在装备方面追求100%国产化既不可能也不可取。发达国家的切削刀具国产化水平平均在60%-70%左右。所以,我们对现代高效刀具提高国产化率的设想是,“十二五”跨出一大步,然后再用两到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使国产化率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2)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的技术措施建议
第一个问题是,发展现代高效刀具,我们的主要差距在哪里?
国内汽车工业、能源工业等主要用户经常提出这样的问题:现在国内主要工具骨干企业的装备水平基本上已经和发达国家的同行相当,一般工具企业的装备水平也有很大改善,但在高端刀具的供给能力上与国外同行差距仍然很大,原因何在?
这个问题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国高端刀具的发展瓶颈。最近十年,国产高效刀具从很低的起点出发,以每年10%-15%的幅度增长,可谓成绩显著。但与此同时,进口刀具却以25%-30%的更高速度增长,如山特维克工具集团公布,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中国的年均销售增长达到28%。山高刀具公司2006-2007年的销售增长竟达到了39%的高水平。
通过十年来的发展实践,我国工具企业终于认识到,发展现代高效刀具,如果只是提高刀具制造能力,而不同时提高综合开发和服务能力,是不可能大规模进入现代高效刀具市场的,充其量只能零敲碎打的做一点进口替代,无法大幅度提高市场占有率。所以,缺乏为用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综合能力,是我国工具企业与国外先进水平之间的主要差距。
第二个问题是,我国工具行业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才能提高现代高效刀具的国内市场占有率?
综上所述,国内工具企业现有发展水平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国内企业比较注重制造能力的提升,而不太重视同步提高技术研发和用户服务能力。这种状况,用描述产业链构成的“微笑曲线”来表示,就是还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仍然属于粗放型发展模式。
因此,“十二五”期间,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向“微笑曲线”的前端(研发创新能力)和后端(用户服务能力)延伸,从而实现增长方式转变,全面提高市场竞争力。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
(1)我国工具企业要在“提高基础技术”上下功夫
――开展现代制造业新型材料切削机理的研究,这是发展现代高效刀具一个绕不过的坎,只能下决心、花功夫去掌握
现代制造业大量采用各种新材料,使切削加工的对象从传统的中等强度钢材、普通铸铁、普通有色金属等扩大到全新的领域,一些过去少量使用的特殊材料,也因为制造业追求“更轻、更省、更快、更绿色”的发展理念而开始大量采用,如各种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钛合金、铝合金、耐热合金、耐热钢、不锈钢、高强度钢、淬硬钢等等。要开发适应这些新材料加工需要的高速、高效切削刀具,必须从基础做起:研究和掌握这些材料的切削机理,适用的刀具材料、涂层、结构和几何参数,适用的切削用量,适用的切削条件如冷却润滑等。实践证明,这些基础技术和数据是买不来的。
――决定刀具性能的重要基础是先进的刀具材料和涂层技术
近年来,我国在高速钢、硬质合金新材料的开发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是,在制造工艺的再现性和质量稳定性上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在现代涂层技术和装备方面,则基本上依赖引进,自主开发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只能做到在国外装备和工艺路线的基础上,做一些局部的改进。所以,“十二五”期间,必须大大加强涂层技术和装备国产化的开发力度。
――必须在刀具的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方面跨出重大步伐
现代刀具的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和装备,目前基本上依靠引进。经验证明,引进装备比较容易,而其中关键的设计数据和开发软件是很难买到的。这种情况,不仅影响我国现代刀具技术的自主发展,而且昂贵的进口设备大大提高了制造成本,影响竞争力的提高。所以,在“十二五”期间,要在“数据自主积累,软件自主开发,装备自主制造”方面取得明显的阶段性成果。
以上各项基础技术和装备方面存在的差距,是工具行业“十二五”期间的主攻方向。目前,已经有一批工具骨干企业在上述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有的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为工具行业“十二五”规划的推进开了一个好头。具体的目标和措施此处不再详细阐述。
(2)强化服务能力建设刻不容缓
在我国工具企业发展现代高效刀具必须具备的“装备、技术和服务”三大基础条件中,第一,装备的改善已在很多企业取得了明显进展;第二,技术的自主开发虽在初创阶段,但已引起广大企业的普遍重视;第三,最大的差距还在为制造业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高水平服务方面。多数工具企业对建立现代高效刀具营销和服务团队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得力,影响了国产刀具在制造业高端领域的推广效果。应该看到,强化服务是我国工具企业进入高端制造领域的切入点,是实现销售目标的“临门一脚”,是国产高效刀具进入制造业产业链的关键接口。实践证明,优良的服务不仅使用户受益,也使工具企业能在实践中积累宝贵的经验和技术,及时掌握制造业的需求动态,使自身发展进入良性循环。所以,大力加强高素质营销和服务团队的建设,迅速提高为制造业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服务水平,必须引起广大工具企业的高度重视。
(3)实行开放式的自主创新,是实现“十二五”期间发展目标的关键之举
随着我国工具企业实力的增强,国外同行日益把我们看作竞争对手。因此,引进先进技术变得不如过去那样顺畅了。例如,山特维克工具集团总裁泰林最近在一次讲话中强调,为了防止技术泄漏,在中国销售技术含量高的产品,都从国外进口,不在当地制造。可见对国内同行防范很严。
因此,我们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能过分依赖进口。但另一方面,也不能把自主创新理解为关起门来埋头苦干,甚至“闭门造车”。必须进一步扩大行业内外、国内外的合作和开放力度,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加速提高自身竞争力。
①在国内,要努力促成在整个机械制造产业链形成现代制造技术的合作发展和创新机制
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现代制造技术的自主创新,必须整个产业链实行上下联动,围绕一个共同目标形成合力,才能奏效。发展现代制造技术,上下游通力合作应该成为主旋律,单打独斗很难形成气候。自主创新要“产、学、研、用”相结合,但核心是“用”字当头。经验证明,只要最终用户――制造业的龙头企业有自主创新的意愿(包括引进技术后的再创新),主动带领上下游的供应商共同发展,一定会打出一片新天地。
②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扩大对外开放,求得互利双赢,仍有很大空间
工具行业近年来的经验证明,对外开放合作首先要选好合适的伙伴。一般来说,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对技术合作缺乏积极性,它们通常只对兼并或控股国内骨干企业感兴趣。但是,国外中小企业的情况则有所不同,它们虽然没有跨国公司那样强大的综合实力,但在特定领域技术水平很高,只是经济实力较差。它们与国内企业各有优势,双方互有所求,在这个前提下,就有可能取得合作双赢的结果。近年来,国内已经有一批这方面的成功案例,值得研究和借鉴。
(来源:《工具展望》作者: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工具分会名誉理事长 沈壮行)